找到相关内容699篇,用时13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承远与南岳佛教

    段文字里,则看出其中善无畏系密宗修行方法的影响。  首先,对“莲花正受”的解释,壕本善隆先生则理解成惠真的净土教观。[37]但是,我们则认为“莲花正受”即是密宗所说“莲花三昧”,“三昧”即正受。因为,...

    圣 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5560453.html
  • 明代藕益智旭的儒释圆通思想

    思想的主要特色。本文作者认为,藕益圆通论的高妙之处在于:以“一念心性”为儒释共同的发源和归趣;以天台教观为根本的立场和方法;以行孝救苦为实践中介;直寻道脉以消除门户争见;解行相应,以全幅生命体显其思想...证悟一念心性,而且修学儒、释最简捷的方法也同是“观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第二,以天台教观为融通儒释的根本立场和方法  藕益一生学无常师,禅、律、诸教均有涉猎,而对天台情有独钟,自称为天台私淑弟子。他所...

    大 愚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4960576.html
  • 从性具善恶论看天台宗的中国特色

    都是在华顶修行之后形成的”。[33]所以,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宗,是中国水土的熏陶,是开悟以后的融通。三谛圆融是如此,一念三千是如此,性具恶也是如此。因此,谨希望天台宗后人,仍然能够以教观总持、止观双修的鸟...

    徐钢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0160583.html
  • 台宗性修二德探究

    佛法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在修行的道路上容易出偏差。所以,知见和修行是同等重要的,我们应当等量齐观,不可偏向一边。天台宗提倡“解行并进”,“教观总持”是深有道理的。《教观纲宗》云:“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

    释界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4660869.html
  • 四教颂

    意欣欣甚适也已僧真觉者自武林来进余以天台之学余首肯焉为留旬日剖析教观大旨余若有悟入者遂合掌佛前愿世世奉扬台宗净佛国土盖净侣同时发心永为主伴矣台教源流具四明磐公所撰佛祖统纪而四教仪者则高丽沙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4360985.html
  • 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

    培育僧才,即以天台教观为指南,以净土法门为归宿。月霞弘扬华严,创办华严大学,但根本却在禅宗,所谓无一日不坐香参禅,无一年不打禅七,四十年未敢一日离开。持松早年曾学天台教义,旋又嗣法月霞,传禅宗临济法系...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83061359.html
  • 杭州佛教史

    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13],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71961838.html
  • 《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读後感

    之「宗义」书的判教观,也是藏传佛教一般共识。离开「宗义」书的见解或西藏的佛教传统,并不排除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乃至於相对质难的合法性。但是,无论如何,日慧法师讲述四部宗义的用心,及其贯穿四部宗义整体的讲...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3562071.html
  • 唐中期至五代时的天台宗两京支系略考

    ,也比楚金晚得多。  据《释门正统》卷七:  “飞锡,神气高邈,识量过人。初学律,后与楚金研究教观,入京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勅住千福法华,几三十载。不空翻译新经,遴选英髦,频当笔受润文之任,永泰初,诏...

    徐文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52662261.html
  • 《中论》与《中庸》——“中”之思想的比较

    明理与修观并重,不外是:“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71]教观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三论宗的集大成者吉藏大师对此有述。[72]   《中论》之所以又名“中观论”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0362458.html